首页 关于诺言 新闻中心 品牌项目 战略合作 金牌推荐 领袖年会 加入诺言
“茅台教父”季克良
时间:2021-09-10 作者:小诺


他在任期间,茅台酒飞速增长到几十亿的规模,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百元股;


他在任期间,茅台酒先后突破6000吨、10000吨生产大关,完成了原国家领导人心心念念的任务;


同样是他在任期间,破译了茅台酒的诸多密码,让茅台酒实现标准工艺质量稳定……


他就是“茅台教父”季克良。



茅台酒成就了季克良,季克良也成就了茅台。


如今,这位来自江苏南通的游子,把青春奉献在了茅台镇,把生命融入了茅台镇,每天看看赤水河的流淌,每天闻闻茅台镇的酒香,每天尝尝茅台厂的酱酒,才心安。


来到茅台——也许是“缘分”


季克良出生于1939年,籍贯江苏南通。他是顾家第五个孩子,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要养育五个孩子,个中艰辛可想而知。在季克良三岁的时候,父母做了一个艰难决定——把他过继给膝下无子的姑姑,从此改姓季。


虽然父母们都是农民,没有接受过教育,却十分重视子女的培养。在两家人的支持下和期望中,季克良考上了大学。想到家庭的贫寒,季克良在填志愿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“路费便宜”无锡轻工业学院。


1964年,25岁的季克良从无锡轻工学院食品工程系发酵专业毕业,被分配到了茅台酒厂,成了这家被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寄予厚望的白酒企业的技术员。


从老家张芝山出发,一路辗转,从南通到上海,再转至湖南株洲,最后来到了遵义,而遵义去茅台镇的车三天才一趟。


在遵义城三天的等待中,囊中羞涩的季克良“奢侈了一把”:用三角六分钱,买了一杯散装茅台。他要亲口品一品,这闻名于世的茅台酒,到底是什么样的?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杯茅台,当酒端上来时,一股浓郁的酱香扑面而来,季克良为之一震。但是,那时候的他,并不知道,他这一辈子,就紧紧与茅台联系在了一起,他的人生故事,也就成为了茅台的故事。


留在茅台——不想当厂长


当时,第一个月工资拿了42块5角。他先给亲生父母寄了15块钱,给养父母寄了15块钱,自己只留了12块5角。


出于喜欢和专注。就这样,季克良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地在茅台镇付出着最美好的年华。


由于工作成绩突出,季克良慢慢从副科长、副厂长一直到1983年做了厂长。这期间,质量稳定下来的茅台厂,也早已摆脱了亏损。


其实,为了亲情和家庭,期间季克良也曾有过动摇,写过数次请调报告。


一边在茅台攻坚克难,一边申请调令回到江苏。“但一级一级都不放我。”季克良说。先是厂里不放,后来是轻工厅不放,再后来是省委不放……


1985年,技术出身的季克良在做了两年厂长之后,觉得搞行政还是不如搞技术,他主动提出辞掉厂长的工作。此时的沿海开放城市正是求贤若渴之际,很多公司闻讯纷纷开出高价抢人,他也有了机会回到离家更近的地方。曾经还有人承诺给他5万的年薪加一栋别墅让他加盟。但那时候月工资仅有几十块钱的季克良,最终还是拒绝了。


有了机会真的可以离开了,季克良为什么又不走了呢?


“去那些地方,我感到对不起茅台。”季克良说,“不光是说不申请回老家了,其他地方我也都不愿意去。后来有机会了,要调我到省里去,到轻工厅去,我说我不去。我就在茅台了。”在他心中,茅台成就了他,是他一生无法割舍的情怀。


从申请调走到不愿离开茅台,季克良成了茅台最不想当厂长的好厂长。他做了一系列的变革,把茅台和茅台人的精气神提升了一大截。


破译茅台密码——为酱酒定型


中国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,也有着深厚的酒文化,朋友小聚要喝酒,人生大事要喝酒,喜怒哀乐都有酒的陪伴……这琼浆玉液似乎有一种超然的力量,吸引着一代代匠人为之奉献、为之倾倒。


长期以来,无数人迷恋茅台酒独特的芳香,而这芳香中的奥秘却不为人所知。唯独季克良,勤勉一生破译茅台酒的密码,让茅台酒一次又一次发扬光大。这也使一开始并不怎么会喝酒的季克良,在退休后算了一下,至少喝掉了两吨的茅台酒。



茅台酒为什么要用整颗高粱?为什么要高温蒸馏?为什么要高温制曲?为什么要季节性生产?为什么要坚持人工踩曲?面对这些老传统是要恪守陈规还是有所取舍?一道道特殊工艺到底给酒质带来了哪些特殊品质?


刚到不久,厂长就安排他总结酒库勾酒经验。季克良领了任务开始琢磨,光想是万万不够的,他深入车间、深入班组,看老师傅们勾酒、调酒,不懂就问,认真学习,甚至从滴酒不沾练到天天尝酒,顿顿品酒,一喝就是50多年。


优秀的勾兑酒师必须保持嗅觉和味觉的敏感,季克良一直遵循有规律的生活习惯:不酗酒、不抽烟、不熬夜、不吃辛辣食物。


于是,经过长期积累,一些日后被奉为金科玉律的茅台生产规律,一条条被季克良总结出来。1965年底,在四川泸州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名酒技术协作会上,茅台酒厂代表宣读了季克良整理总结的成果——《我们是如何勾酒的》的论文,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各厂家的高度重视。


这是茅台第一次向世人公开阐明茅台酒体的酱香、醇甜、窖底三种香型,并回答了茅台为什么要勾兑和茅台酒是怎样勾兑的问题。可以说,这是酒业首次引入了香型的概念。这之后也掀起勾兑热潮,并推动了全国白酒的生产和发展。


季克良的研究从未止步。1979年,他通过长期实验和不断思考,又发表了《增产酱香酒的十条经验》。


这十大经验也成为茅台工艺的金科玉律,被一代代酿酒人默默遵循着,彻底解决了生产工艺中长期悬而未决的水分之争、曲药之争、窖材之争、原料之争、温度之争等问题,使茅台酒在1995年后实现了质量、产量的恒久如一,又在2001年提出一万吨的目标,并在2003年实现。



保持敬畏 一切服务于质量


季克良认为,茅台酒的发酵工艺就是中国酿酒工艺的“活化石”,必须要保护和发扬。他说:“季节性生产也好,两次投料也好,整颗高粱也好,堆积发酵也好,都保留了农耕社会的特征。茅台酒能够保留农耕社会的生产工艺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,可以说,茅台酒的生产工艺是中国白酒工艺的‘活化石’。”


茅台之所以是茅台,与生产茅台酒的自然条件和特殊工艺密不可分。茅台的品牌,茅台的文化,都是茅台的核心竞争力。季克良说:“茅台的工艺是追求高品质的工艺,比如低水分、整颗高粱、低糖化率、高温等,但是真正我认为很重要的就是匠心和敬畏心。”


季克良回顾与茅台共度的时光,总结出四大“敬畏之心”——


一是对消费者要有敬畏之心;


二是对历史要有敬畏之心;


三是对传统工艺要有敬畏之心;


四是对环境要有敬畏之心。


保持敬畏心,坚守质量,对季克良来说,是一种信仰。


面对质量问题,季克良仿佛虔诚的传教士。他提出——产量服从质量、速度服从质量、效益服从质量、工作量服从质量的“茅台铁律”。甚至不论多忙,只要在公司,季克良每天早上的品酒会一次不落,亲自抓质量。


感恩所有 一生无悔


如今的季克良,既是茅台酒的传奇,也是中国白酒的标志性人物,但面对人家的赞誉与敬仰,他只是淡淡地说:“我没有虚度年华,这是我自己给我自己的评价,我总是在努力的工作着。”


在他的心里,他的一生,早就与茅台酒合为一体了,只要茅台酒厂好,他就满意了。所以,在2003年,庆祝茅台酒产量首次突破一万吨活动上,季克良发自肺腑地说:“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!”


2018年,茅台集团为了满足生产需要,成立了工艺技术攻关小组,已经退休三年、年近八十的季克良二话不说,又加入小组继续发光发热。


今天,茅台镇早已不是当年季克良初到的那个原生态小山坳,从泥巴土坯茅草房,变成了中国最负盛名的小镇之一,甚至成为了中国的酒都,成为了爱酒人和懂酒人的精神家园。


1981 年,季克良被任命为茅台酒厂副厂长;1983 年成为厂长;1985 年他主动辞去厂长职务成为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位总工程师;1991 年他又担任厂长;1998年,集茅台党委书记、董事长、总工程师等身份于一身;一直到 2011 年卸任董事长任职董事;在延长退休五次,延长工作时间近50%之后,2015 年,办理退休手续。屈指算来,季克良在茅台工作时间超过了半个世纪。


季克良成了茅台的传奇,茅台也在季克良手中成为传奇。


来源:澎湃网,人物|季克良

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