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,洋品牌有点双标。
《新京报》记者卧底星巴克时发现,这家在中国拥有5100家门店的咖啡连锁企业,居然无视食品安全规则,肆意更改产品保质期,以应付检查。
被篡改的保质期分为两大类:第一类是做各种饮品要用到的原材料。比如果酱、巧克力粉、热牛奶、抹茶液等。
这类原材料在开封后,有严格的时间管理,要在1-4个小时内用完,不然将影响口感甚至健康,需被废弃。
然而,星巴克门店的店员,堂而皇之地延后保质期,使之符合规定。更夸张的是第二类,把昨天没卖掉的三明治、蛋糕等成品,改日期放到今天卖。
星巴克的售价并不便宜,一杯咖啡要30元-40元,一份糕点差不多要相同的价格,与其成本相比不值一提。
星巴克财报显示,原材料仅占成本的13%,也就是说,一杯40元的咖啡原材料成本才5.2元。但星巴克连5.2元都想“节省”,以期获得更大的利润。刨去店租、员工费用、运营费用,一杯星巴克的毛利可达50%,纯利18%。
普通消费者可能对18%的纯利没什么概念,我们可以类比房地产。
房地产一向被认为是暴利行业,据学者黄奇帆透露,开发商搞一个楼盘的纯利在10%-20%之间。王健林在一次采访中表示,万达建个广场能落到自己口袋里的钱不超过20%。
由此算来,星巴克18%的利润已经堪比房地产了,赚得盆满钵满,却连13%的原材料成本都想省。难道是国内的消费者宠坏了星巴克?
1、中国消费者有多爱星巴克?
2011年,河南第一家星巴克在郑州国贸开业。赶时髦的郑州市民蜂拥而至,首日开门3小时,进账4万多元,平均一小时进账1.3万元,每小时要卖掉300-400杯咖啡。
微博上有郑州网友发帖称:“郑州星巴克开业犹如打仗,场面壮观。”“抢购场面比iPhone还要疯狂。”
买到郑州第一杯星巴克的大学生赵文舒表示:“我超爱星巴克!为了抢到第一杯,我提前3小时早上8点就来排队了。”临近正式营业11点时,门外队伍已超过50米。
开业典礼上,星巴克中国高层透露星巴克迟迟没来郑州开店的原因是:“我们对环保要求很高,为了减少碳排放,必须先完善物流布局,再进入市场。”
好家伙,口口声声为了环保的星巴克,可以为了减少碳排放推迟进入河南市场的时间,却不愿为了消费者健康,按时废弃过期食品,是不是有点自欺欺人?
星巴克提倡环保,鼓励消费者不用一次性纸杯,自带保温杯,还生怕消费者带的保温杯不够大,贴心地卖起了星巴克专属咖啡杯,售价高达70元-200元。印有星巴克“美人鱼”标志的杯子,一度成为都市白领办公室的标配。
2019年,星巴克推出的一款“猫爪杯”爆火,“饥饿营销”下,售价从199元被炒到了1500多元。
《钛媒体》撰文表示:“猫爪杯”是一场典型的营销事件,星巴克通过饥饿营销,引爆社交,省下了数以亿计的广告费。
然而,由于每款杯子都限量销售,星巴克在卖杯子上没赚到什么钱,图的是广告效应。
上海的一位粉丝,从2009年开始收藏各种星巴克咖啡杯,大大小小有400多个。
据她透露这些杯子已经花掉了20多万:“不是每款都能抢到,有些要从别的人手中高价购买。”她手上最贵的一款杯子是从美国藏家手中购得,转让价高达1000美元。
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,星巴克中国门店数达5135家,收入9.1亿美元,同比增长45%,是星巴克全球市场营收增长最强劲的地区。
2、中国定价比国外高
不少国外品牌在中国存在“国内国外两个价”的问题,往往中国售价比国外高。这种情况在星巴克身上也存在。
以最常喝的拿铁为例,2018年时,中国卖27元/杯,美国卖18.5元/杯,加拿大卖17.3元/杯,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卖21.7元/杯。中国的定价高于全球平均水平。
换个角度比较,在美国,一杯星巴克售价大约在3-5美元之间。同样,一瓶2L装的可口可乐售价在2-3美元,两者相差不大。就是说,在美国星巴克和可口可乐是一个档次的饮品。
在中国,一瓶2L装可口可乐卖6-7元,星巴克则30元起步,后者是前者价格的5倍。
一位在北京外资投行担任高管的邻居对我说:“我回国之后才发现星巴克原来这么贵,老美把它当奢侈品在中国卖。”星巴克刻意将自己定位成高端形象,让国内消费者有种身份归属感。
目前,中国年人均消费咖啡5杯,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,这个数据能达到20杯。而在同样原先没有喝咖啡习惯的日本,年人均消费数量是360杯,几乎每人每天一杯。
星巴克把今天的日本市场视为中国市场的明天,每年保持8%以上的门店扩张速度,市占率全国第一。
3、瑞幸能否阻击星巴克?
把咖啡如此大的消费市场拱手让给美国公司,有点难以令人接受。在身陷财务造假丑闻之前,瑞幸曾以挑战者的姿态,对星巴克施加了巨大的压力。
有位在瑞幸工作过的店长向我透露:“星巴克的咖啡毫无秘密可言,星巴克是一家没有咖啡师的咖啡店,员工只需要会用自动咖啡机就好了,傻瓜操作,所有配料都是固定的。”
据他说,星巴克的自动咖啡机售价在20万元左右,瑞幸也配备了相同级别的咖啡机:“所以,你喝瑞幸时,感觉和星巴克差不多。很多人不愿意选择瑞幸,还是虚荣心作祟。”
2020年,发展势头一片大好的瑞幸被曝出财务造假丑闻,一时间“瑞幸即将倒闭”的消息布满社交圈。不少购买了瑞幸咖啡券的消费者害怕被割韭菜,赶在瑞幸倒闭之前用完了咖啡券。
瑞幸股票从纳斯达克主板降级到了次级的“粉单市场”,相当于被华尔街宣判了“死缓”。一年多过后,瑞幸没倒闭,经营正一步步回归正常。
第三季度财报显示,瑞幸共有门店5671家,超过星巴克的5100家。
季度营收3.65亿美元,不及星巴克的9.1亿美元。亏损面从17亿缩小到2350万元,可以推测瑞幸年底有较大可能扭亏为盈。
这种乐观情绪反映在“粉单市场”,从去年被曝出造假丑闻,股价雪崩后,今年瑞幸股价涨幅已超过200%,总市值34亿美元。
为何濒临破产的瑞幸能做到“绝地反击”?关键还在咖啡味道不差,产品力强。
正如前文介绍所言,星巴克没有秘密,自动咖啡机生产的都是标准化产品。星巴克强在供应链、管理、品牌。
供应链保证全球3.2万家门店可以制作出标准相同的咖啡,虽然谈不上多惊艳,但不会难喝,味道有底线。
企业管理保证3.2万家门店可以高效运营,不会产生混乱。品牌保证竞争力,让消费者想喝咖啡时能第一个想到星巴克。
这三点优势不是花钱能买来的,需要杰出的企业运营能力。这次的保质期问题,显然是星巴克中国的管理出了问题,为了节约成本,牺牲消费者的健康。
从宏观角度来看,洋品牌在中国搞“双标”也是老传统了,梦龙在中国用劣质奶,在国外用高端奶;加拿大大鹅在中国不能退货,在国外随意退;更别说汽车市场中,那些为中国车主量身定制“减配车”的品牌了。
为什么每年都有这类双标问题被曝光,却迟迟得不到解决?
究竟是国内监管问题,还是洋品牌的自傲?值得深思。
来源:帅真财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