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旭鸿/摄“当时物资紧张,集体给每家每户按人头发一定数量的布票、粮票,粮票上写着半斤、一斤的重量。”在爸妈一代的记忆里,与供销合作社(以下简称“供销社”)相关的回忆是一叠又一叠的粮票、布票。在计划经济时代,供销社作为农村唯一商品供应部门,一般开在集镇上,卖有百货、食品、五金、农用物资等。10月31日,《湖北日报》此前发布的一则“湖北基层供销社恢复重建至1373个基本覆盖全省乡镇”的报道,经过多天发酵后登上微博热搜。在部分不了解事实全貌的自媒体误导下,不少网友担心这是要回到“统购统销”的时代。2020年6月18日,湖北宜昌,由宜昌市供销社精心打造的“老供销”金家台门市部正式开业。 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实则不然。供销社在我国一直存在,其历史可以溯源到1922年7月成立的“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”,历经多年变革后,形成了目前分布在各地的供销社。在市场经济的当下,供销社基层社除了发挥最开始的保障农村地区物资供应、稳定物价外,已经逐渐发展成一个包含物资流通、技术服务、农田托管等功能的综合中心。“现在的供销社已经不是过去的概念”值得关注的是,供销社概念在资本市场持续发酵的同时,关于“供销社重出江湖”的讨论声音也多了起来。对此,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武长海表示,大众需要正确理解今天的供销社。供销社是计划经济的产物,作为国有机构的一种保留至今,但经过这么多年,“虽然从名称上还是供销社,但已经完全不是过去的概念了。”武长海指出,当前的供销社没有过去那么强的行政属性,已成为了公司制,“将现在的供销社和计划经济联系起来是一种误解。现在更多是类似日本的农业协会,相当于村民的自助组织,为农民科学种植提供产销服务等。”供销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,在计划经济年代,供销社为联结城乡、保供稳价作出了贡献。后来,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市场主体多元化,资源市场化配置,供销社渐渐失去了流通主渠道地位,尤其是基层社,曾一度陷入低迷。近年来,供销社的字眼频繁出现在政策文件中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,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,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团指出,启用供销社,是一个早就有的想法,希望它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股力量。为何在近期突然“爆红”?最近供销社“变红”,似乎跟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一条有关基层社恢复重建的报道有关。据湖北日报报道,10月11日从省供销合作总社获悉,湖北省实施“基层社恢复重建工程”取得阶段性成果。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相关负责人表示,争取2025年全省基层社社员达到150万。此外,宁夏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也在10月透露,截至目前,全系统基层社总数达到249个,乡镇供销合作社覆盖率由2017年的56%提升至92.7%,服务覆盖面达到95%以上。另外,今年年初,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,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、党组副书记梁惠玲表示,今年全系统将重点打造100个左右流通服务强县,建设乡镇综合超市1000家,改造农村综合服务社1万家。2021年,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全系统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、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。全系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,服务能力持续提高,发展质量稳步提升,2021年实现销售总额6.26万亿元,同比增长18.9%。“供销社”的未来:变身综合服务中心和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超市不同,几十年前的供销社里卖的东西很少,几乎只有日常粮油米面、农资产品和日用产品等,稍微奢侈一点的糖果都是一分钱一颗,买的人极少。即便历经种种转化和变革,供销社也是一直存在的。供销社从中央到省、市、县、乡村分为不同的级别。最开始的供销社是大多数人印象里的挂着绿色牌子、侧重农村商贸流通的小卖部,后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建设新农村网络工程,打造了农业生产资料、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、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体系,再后来又增加了农业社会化服务,即在农民外出打工的同时,供销社为农民打工,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,提供耕种、仓储烘干、销售、土地流转等服务。时间迈入新世纪,供销社早已不是一家简单的小卖部了。北京团结湖天宇市场“供销便民服务中心” 图片来源:国资京京(北京市国资委公众号)在重点抓现代化农业服务的同时,供销社原本的四大体系承担着农资、日用百货、农副产品、再生资源的回收和销售的职能。在体制变迁中,原本从中央到县级大部分供销社参照公务员管理,工作人员有编制,但是在转企改制的浪潮中,浙江、上海的部分合作社转成了企业。据悉,目前,全国各级供销社几乎都设有自己控股的社有企业“供销集团”。供销总社也在不断转型,官网显示,现在还有下属事业单位15家,14家主管社团,13家直属企业单位由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或控股持有。图片来源:中国供销合作网截图与过去的小门店不同,如今的供销社,商品多了,形式和渠道也多了,更加注重合作和惠民。随着新经济形式的发展,供销社现在的门店也讲究线上和线下结合,价格在由市场经济决定的同时,也本着事业单位的责任,尤其在疫情这种特殊时期会更加便宜。值得一提的是,供销社除了自己做电商助农销售,各地供销社大多会与当地的相关部门合作,对当地有需要的居民进行电商培训,让他们学会自己做电商。相关数据显示,2021年,全系统实现农产品销售额27591亿元、日用品销售额14925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24.3%和17.1%,进一步畅通了农产品上行、日用品下行双向通道,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。湖北省襄阳市供销社办公室主任马通表示,对于网络上部分网友担心的“统购统销时代”“做大垄断”等问题,他认为并不会发生。一来即便是全国统一的大市场,也必须有全国统一集采集购的数字化平台支持,这在目前是并没有的,即使未来有,也是基于通过集采集购降低消费者成本;二来,增加的基层社也仅仅是基层的门店,众多同类商超不会因多一家就被挤压,即使形成一定的竞争,也会是利于各大企业自身发展和消费者消费的良性竞争。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之下,未来的供销社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存在?马通认为,未来它更会像一个“打通最后一公里”的“综合服务中心”。“打通最后一公里”,是就供销社“补短板”的作用而来。马通提出,农产品的上行下行都需要冷链,但由于农产品成本高回收低,社会资本做农村冷链的很少,供销社正好利用中央的资金做这些东西,在田间地头建设冷库和冷链运输。“总社和省社今年来都提出了资源下沉,突出服务农村农民的属性,将政策、资金等下沉到基层社来支持发展。”在马通的眼里,供销社就像一个“压舱石”和“稳定器”,在国家的大局中找定位,一方面是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,另一方面是保证所有物资百分百通达每个村。“综合服务中心”也和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另一现状相关,当下供销社正在整合物流成为“第四物流”。“许多物流公司在到达乡镇最后一级快递网点的时候,由于乡镇多山等原因,并不会配送到每家每户。供销社基层社直接在当地整合物流,各大快递将自己的快递送到我们的仓储后,由我们配送给居民或统一保管要求居民自取,既为物流公司省了人力,也方便了偏远地区的居民。”马通说。文章来源/中国经营报综合自澎湃新闻、湖北日报、中新经纬、北京商报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