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投资界,龚虹嘉是一个另类的存在。20年前,龚虹嘉就敢出资245万投资不被“看好”的海康威视。如今他套现约300亿,获超3万倍的回报率,不仅让龚虹嘉一战封神,也给中国创投史留下一个无法超越的传奇故事。龚虹嘉也因此得名“最优秀天使投资人”。前不久,海康2021 年年中报显示,在海康最新的换届选举中,龚虹嘉卸任海康威视副董事长、董事。20年间,龚虹嘉一路呵护海康从籍籍无名到全球冠军,而这次退出,也给龚虹嘉的海康告别之路画上阶段性句号。30000倍收益,一战封神!细数龚虹嘉的每一笔投资,几乎都是“反主流理念”、“反天使投资”甚至是“反VC标准”,却为何都能让龚虹嘉持续获得极高回报?我们可以从龚虹嘉投资的众多案例中寻找答案。其中最著名的投资案例当属让他赚到了超30000倍回报的投资——海康威视。2001年,911恐怖事件引发全球安防浪潮,离开中电科的28位工程师,在杭州马塍路的简易办公楼里,创立了海康威视,负责人正是龚虹嘉在华中科技大的两位老同学陈宗年和胡扬忠。陈宗年(左) 胡扬忠(右)他俩不仅看好数字视频压缩板块的未来前景,而且对数字音视频监控系统充满激情,更期望可以此打破当时海外品牌垄断的局面。其中一个戏剧性的细节是,海康威视的首选并非龚虹嘉,而是龚的好友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。这却遭到李竹拒绝,理由无可挑剔:创始人不占股,天使投资怎么玩得转?再找到龚虹嘉时,他却当即拍板,出资245万,占股49%,成为海康威视第二大股东,其余51%股份则掌握在中电科手中。除了资金,龚虹嘉还帮着解决了急缺的核心技术,视频编解码H.264技术。这其中还有一段趣闻。龚虹嘉想招一位年轻的“技术大牛”做核心技术研发,找到了王刚,对方当场提了三个“放肆”的条件:第一,不坐班;第二,先给一笔钱保证下半辈子衣食无忧;第三,只签一年合同。龚虹嘉呢?一口气全答应了。结果这位老兄埋头家中半年,真把技术给做出来了,H.264编码技术正是日后海康威视安防帝国的技术基石。创始人不占股,在公司后续发展壮大之后必然出现动力不足的困境,深谙此道的龚虹嘉不断解释和普及分红、股权和股东的重要性的概念下,终于成功说服海康从企业治理结构考虑。从天使投资通行标准来看:投资3F,金额小,股比低,提供帮助,激励团队,初期低回报、高投入,后期分股也要大方。龚虹嘉一次性踩中主流VC标准的三条“红线”——国企并肩早期投资,创始团队不占股;投资人占股的比例过高,足有49%;在没有任何成果的情况下,承诺早期员工财富自由。按照主流VC标准,对这些内容恐怕都是避之不及的,可龚虹嘉不仅不避讳,还赚到了史无前例的回报数字。但龚虹嘉的传奇远不止如此。从濒临倒闭到隐形巨头2014年,一家“土”味十足且濒临倒闭的公司——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吸引龚虹嘉的注意。“残羹冷炙”是全世界最难处理的城市废弃物。过去这些垃圾的流向一般被用来喂猪,甚至经过加工运作成为地沟油重回餐桌。而嘉博文所做的,就是回收这些餐厨废弃物并将其转化成有机的土壤调理剂。但2015年以前,国内这方面根本看不到大规模应用的爆发点。这家公司曾获得高盛等机构的投资,但在VC基金的存续期间,公司业务并未迎来大规模应用,也没什么IPO的可能性,VC强制要求管理层赎回,不赎回就得清算。2015年公司濒临倒闭之际,龚虹嘉出手了,并不断加大对这个项目的投入。“不加大不行,没有资金推动,它发展不起来、也活不下来。”龚虹嘉将自己从海康威视退出的资金,一部分投到了这个项目,“每年总得放一两个亿”。在龚虹嘉的支持下,差点凉了的嘉博文跑出来了,成为固废资源化领域的隐形巨头。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,把VC的耐心都已耗尽,只有龚虹嘉又一次在危难之际“拔刀相助”,扮演起侠士角色,一出手还是好几个亿。这是他一贯的投资作风,其实还藏了一点“私心”——龚虹嘉看好中医药材,但是同时他也意识到“土”的根本性问题还有待解决。“过去因为我们的急功近利,导致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及工业化种植,国内的中药材品质正遭遇严重质疑,给整个中医药产业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破坏。健康产品来自健康土壤,中药质量问题的破题之根本就是——土,不解决土壤、环境问题,整个中医药产业将面临巨大的危机。” 一边对积淀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精髓的中医药产业有着浓厚兴趣,一边对改写人类命运的基因、干细胞等新兴医疗科技也不吝斥重金,龚虹嘉在过去几年相继投资了泛生子、中源协和、上海傲源、美联泰科等医疗领域知名企业。而在这一系列布局后,龚虹嘉成为了中国新兴生物科技领域绕不过的“关键先生”。“有些事,总得有人去做”这么多年,龚虹嘉一直在扮演引路人的角色,在其创办的十几个公司里,一旦公司走上正轨,龚虹嘉便洒脱离开,寻找新的投资。在他看来,做天使投资人要有一颗慈母慈父般的心。龚虹嘉坦言,投资海康威视时并没有想过会给自己带来这么丰厚的回报,投资初衷只是想给别人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。土壤治理,没人愿意投,因为投入大、回报周期太长;干细胞产业、基因治疗等领域比较前沿、没有历史参照风险大,可龚虹嘉偏要投。“有些事,总得有人去做”,龚虹嘉说。在外界的印象中,龚虹嘉的投资风格有些天马行空,这或许正是他的“敢”——敢投冷门、偏门。在龚虹嘉的人生哲学里,他始终信奉:投别人不看好的项目,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,看似“忍让”,实则另辟蹊径。无论是王刚,还是海康创始团队,其实都在龚虹嘉的投资逻辑内:出身草根,专注于当下的事,没有路径依赖,不受常规束缚,容易走出新的路子。或许正因这种执拗,他才得以搏回超千倍、万倍的回报。而事实证明,当初入局时的冷门、偏门投资项目,而后不少都成为热门赛道。例如龚虹嘉投资的半导体及电子设备、生物技术/医疗健康成为了投资同比增速最快的两个领域,同比增速分别达到了215%和12%,还有龚虹嘉低调收获的两家IPO——泛生子和芯原股份,泛生子还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首日市值过百亿元。去年的6月,李竹与龚虹嘉展开了一场“隔空对话” 。李竹展开提问,谈及龚虹嘉的投资偏好、投资逻辑和哲学等话题。末了,李竹这么评价龚虹嘉——“龚总是真正的天使投资人,估计也是国内每年投资金额最大的天使,看问题的高度和宽度,不同于一般的投资机构,对创业者的容忍程度也是非常宽厚,这可能正是龚总能不断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。”来源:浙商杂志,部分图片来源网络